中國是竹的故鄉(xiāng)。全世界約有100屬1000多種竹子,而中國有37屬約500種。一首古老的民歌《彈歌》唱道:“斷竹、續(xù)竹、飛土、逐肉。”說明早在7000年前,我們的祖先已用竹子制作箭頭、弓弩等武器,用于娛樂、捕獵或戰(zhàn)爭了。
	  竹與人類的文化生活結(jié)下不解之緣,自古以來,在日常衣、食、住、行中,到處都有竹的倩影。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感嘆地說:“食者竹筍、庇者竹瓦、載者竹筏、炊者竹薪、衣者
竹皮、書者竹紙、履者竹鞋,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。”
	  竹是高雅、純潔、虛心、有節(jié)的象征,周天侯的《頌竹》:苦節(jié)憑自珍,雨過更無塵。歲寒論君子,碧綠織新春。便是它的寫照。
	  竹身形挺直,寧折不彎,曰正直; 竹雖有竹節(jié),卻不止步,曰奮進; 竹外直中通,襟懷若谷,曰虛懷; 竹有花深埋,素面朝天,曰質(zhì)樸; 竹一生一花,死亦無悔,曰奉獻; 竹玉竹臨風(fēng),頂天立地,曰卓爾; 竹雖曰卓爾,卻不似松,曰善群; 竹質(zhì)地猶石,方可成器,曰性堅; 竹化作符節(jié),蘇武秉持,曰操守; 竹載文傳世,任勞任怨,曰擔(dān)當(dāng);稱為竹之十德。
	  在傳統(tǒng)文化中,人們喜歡將經(jīng)冬不凋、蔥綠長青的松、竹和傲雪凌寒的梅花,并稱為“歲寒三友”。一方面取其玉潔冰清、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,一方面也將其視作常青不老、生命力的象征。古今文人墨客,愛竹詠竹者眾多,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古詩。
	 
	  竹石
	      --鄭板橋
	  咬定青山不放松,
	  立根原在破巖中。
	  千磨萬擊還堅韌,
	  任爾東西南北風(fēng)。
	 
	  詠竹
	      --【唐】白居易
	  不用裁為嗚鳳管,
	  不須截作釣魚竿。
	  千花百草凋零后,
	  留向紛紛雪里看。
	 
	  官舍竹
	      --【宋】王禹
	  誰種蕭蕭數(shù)百竿,伴吟偏稱作閑官。
	  不隨夭艷爭春色,獨守孤貞待歲寒。
	  聲拂琴床生雅趣,影侵棋局助清歡。
	  明年縱便量移去,猶得今冬雪里看。
	 
	  竹子能在荒山野嶺中默默生長,哪怕是溝溝壑壑,它都能長年累月守著無邊的寂寞與凄涼,經(jīng)受著風(fēng)霜雪雨折磨也能頑強生存。在嚴(yán)寒的冬季,竹子不但不會落葉,反而顯得更加青翠,當(dāng)殘冬的余寒還沒有被春風(fēng)融盡,新筍就悄悄在地上萌發(fā)了,一場春雨過后,竹筍破土頂石而出,用“清明一尺,谷雨一丈”之勢,直指長天,顯現(xiàn)竹子那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機。
  《
桃花江手機官網(wǎng)首頁》